尹軍琪
中國倉協技術應用與工程服務分會會長
北京伍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物流發展的趨勢是什么?物流先進性的主要指標是什么?物流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這些問題,不僅是物流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每個物流從業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也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的基本國策。從這一基本國策出發,發展綠色物流,應成為物流人的共識,既是物流人的職責所在,也是其義務。倉儲與配送是物流的核心內容,對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來說,倡導和推動綠色物流,應成為未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談一談綠色物流與物流發展的關系,并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物流發展的趨勢
在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后,我國早已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物流大國,這一點從物流市場、物流技術、物流費用、從業人員等眾多指標均可以得到驗證。2023年,我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約為14.4%[1],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因此,探討未來物流的發展趨勢,已成為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市場發展看,總體來說,物流發展的趨勢是從過去相對粗獷的管理模式,逐步進入到精細化管理的模式。即:1)用戶的需求將更加準確,定制化需求將成為常態;2)用戶對物流服務的期望更高,尤其是物流所關注的準時性、準確性、安全性、透明性等服務指標;3)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始終是用戶的期望,也是市場競爭的焦點所在。為此,更低的庫存,更多的自動化作業,更少的作業人員,更高的配送效率,更高的產品品質,更少的退貨率就是企業所能采用的基本策略。而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歸結到綠色物流。什么是綠色物流?更低的物流量,更低的排放,更少的廢棄物,更少的資源占用,更高效的資源利用,就是綠色物流。一句話,綠色物流就是極致簡約,其終極目標是零排放,零污染。
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在所有的物流活動中,最大的浪費是無效勞動。因此,減少無效勞動就是綠色物流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如何減少無效勞動?從大的策略上看,就是要通過精準的預測,以減少庫存的積壓,減少不必要的流動,避免空載和逆流,從結構上減少無效勞動。從小的作業層面看,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流程,刪除無價值的操作,就是減少無效勞動的一個具體措施。物流智能化,其根本一點也在于,通過AI等計算機技術,增強對未來業務預測的準確性,優化流程,從而減少無效勞動。
在物流包裝環節中,減少包裝物是一個關鍵措施,如何減少最為有效呢?包裝物的循環利用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一種包裝物能夠循環利用10次,將有90%的包裝物的減少,如果有100次的循環利用,將有99%的包裝物的減少。聯想到我國2023年有超過1320億個包裹,并且每年有超過20%的增長,包裝物的循環利用,其對環保的作用將是驚人的。
在配送環節,鐵路、水路是比公路更為節約和環保的方式,公路運輸中,采用新能源汽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其中,氫能源更是具有零排放的特點。目前,我國有超過1170萬輛載貨汽車,80%以上均采用石化能源,其碳排放量和對環境的污染,已超過所有其他車輛的總和,是大氣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裝載率、空駛率這兩個指標,對于提升運輸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進而減少排放至關重要。
此外,立體儲存、密集儲存在有效減少土地的浪費同時,還會改善產品儲存環境,減少人工需求,降低運營成本。更多的自動化,將更加高效,而高效既意味著簡約,本身就是綠色物流的基本內容。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些例子,就不難發現,所有這些措施,都與綠色物流不謀而合。
從技術發展看。人們常常會癡迷于技術本身而忘記技術創新的目的。其實,從根本上講,技術就是為市場服務的。所有關于新技術的發明創造,首先是為解決市場問題而進行的。無人化、柔性化、數字化、智能化,所有這些技術發明和技術進步,都圍繞一個基本的訴求: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減少浪費,如何提升效率,進而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從根本上講,未來物流技術的發展,與綠色物流所追求的理念高度一致。只不過綠色物流還遠不止這些[2]。
物流先進性指標
如何評價物流先進性指標,有很多方面。我個人認為[2],適應性是評價物流系統先進性的關鍵性指標。
對于倉儲系統而言,主要包括:
“合適的”選址:合適的物流中心選址,將會降低土地成本,減少運輸半徑,從而減少物流成本。尤其在網絡布局上,合適的選址尤其重要。
“合適的”儲存規模:物流的精髓在于快速而有效的流動,庫存是必要的,但如何尋求合理的庫存,減少庫存周期,從而提高資金的周轉率和減少對于庫房面積的需求,對于從根本上減少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非常關鍵。在AI時代,通過精確地預測,庫存優化將有望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最少庫存的階段。
“合適的”作業效率:物流配送水平的設計,不能追求個別指標的最高和極致,而是應追求系統整體的平衡。作業效率也是如此。物流系統的設計應保障各環節的平衡。雖然“快”對物流非常重要,但絕非越快越好。“合適的”作業效率,對于降低能耗,提升設備的壽命均有幫助。
關鍵問題的“合理”解決:任何一個物流系統,均存在難點和關鍵問題。如單元化問題,包裝物回收問題,托盤的共享問題,新能源汽車問題,光伏發電問題,雨水收集問題等,解決好這些關鍵問題,有助于提高物流中心的“合理化”水平,這是物流系統先進性的重要內容。
“合適的”勞動強度:如果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則可以理解“合適的”勞動強度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是提高勞動效率,進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采用合理的流程,剔除無效的流程,從根本上減少勞動量和勞動強度,將是未來物流發展的方向。
高度信息化、“適度”自動化:這是我國物流建設的基本原則。雖然我們強調自動化、無人化和智能化,但長期以來,高度信息化和適度自動化被認為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物流設計理念,其根本一點是符合了“高效”和“經濟”設計思想,很好把握了這兩者的平衡。
“合適的”投資和運營成本:物流系統的建設和運營,其目的是以高效和經濟的手段來組織產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到消費的運動和存儲的計劃、執行和控制,滿足客戶要求。要達到“經濟”的要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要控制投資和運營成本,避免過度投資,重復投資,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廢棄物,減少物流環節中的浪費等。
“合適的”先進性,滿足“短期、中期、長期”的發展需求:回到先進性這個話題,高科技、智能化、無人化雖然不是每個物流系統所追求的唯一目標,但保持合適的先進性仍然是必要的。從發展的眼光看,物流系統建設的短期、中期、長期戰略思維,對于節約資金,減少投資浪費,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對于配送環節,包括:
“合適”的運輸方式。是采用公路、水路還是鐵路運輸,還是采用多式聯運。不僅關乎成本,還與基礎設施有很大關系。與此相關的還有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問題。
“合適”的配送線路。配送線路的設計,與配送效率、配送距離、空載率等均直接相關,也即與配送成本密切相關。
“合適”的交接方式。如是否采用帶板運輸就是一個問題。帶板運輸對于減少裝卸時間會有幫助,但卻會影響裝載率,而且與設計方案也密切相關。如月臺的銜接,空托盤的返回等。
物流系統的定制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在物流系統設計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是否符合業務需求,避免盲目建設。只有合適的和合理的才是先進的。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高科技,也不要固守傳統思維,對高科技持消極看法,一味拒絕。
縱觀物流先進性的一些重要指標,其與綠色物流所追求的目標緊密關聯。運用科技手段,采用先進的方法,以達到優化流程,減少無效勞動,減少對資源的浪費,進而提升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采用綠色能源以減少排放等,無一不是綠色物流所追求的目標。綠色物流不僅是物流先進性的重要指標,而且是最根本的指標。
物流的終極目標
物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不斷變化的且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市場競爭的焦點也在于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獲得客戶的認可,最終從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綠色物流的提出,是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給人類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環保的生存空間,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最大的社會共識,也是人類社會的根本訴求。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綠色物流不僅是物流發展的根本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所有關于物流技術、方法、創新的努力,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于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技術應用與工程服務分會,在中國倉協的倡議和推動下,在10年前即提出綠色倉儲與配送的概念,并為此持續付諸行動。通過團隊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發布了國家標準《綠色倉儲與配送要求及評估》(GB/T 41243-2022),還對國內數百家物流企業在綠色倉庫建設方面進行了標準化評價工作,為我國綠色物流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物流服務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其占GDP的比重達到14.4%,并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其對環境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綠色倉儲及配送涉及的范圍和內容非常廣泛。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看,太陽能光伏發電,清潔能源汽車,多式聯運,雨水收集及利用,錯峰作業等,都蘊含無限的機會;從器具及包裝物循環利用的角度看,采用可循環利用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采用周轉箱配送,逐步實現托盤租賃和托盤共享等,每一項都是有利于環保的大文章;從物流技術應用角度看,更合理的設計方案和物流網絡,更先進的倉儲與配送技術的應用,更柔性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物流系統,對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空間利用率,提升物流效率,提升預測的準確性,有效提升汽車的裝載率和降低空駛率,有效降低庫存水平,減少無效勞動等,都具有廣闊的前景。所有這些,都將為綠色物流的實現提供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綠色物流是一個理念,是一份對未來的承諾,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值得每一個物流人為之奮斗和付出。與所有物流人共勉。
參考文獻
[1]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2023年物流運行情況分析》
[2] 尹軍琪 現代物流系統集成-方法、實踐與思辨[M],P233~237,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