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倉儲與配送行業十件大事
發布時間:2019-01-04 來源: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
1.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和物流樞紐布局建設,促進物流行業提質降本增效。
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對物流企業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繼續實施減半征收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促進物流行業降本增效。
1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物流樞紐布局建設,促進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會議決定,整合優化現有物流園區、貨運場站等設施,提高集約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平,統籌補齊物流樞紐設施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物流軟硬件短板。
2018年,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相關部門針對物流領域“簡政、減稅、降費”問題,不斷提出一批新的政策措施,為物流企業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物流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廣大倉配企業應抓住機遇,創新發展,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2. 國家多部門發布政策文件,推動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全面實施。
商務部等五部門分別于4月、11月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城鄉高效配送重點工程的通知》《城鄉配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城市和企業推進城鄉高效配送發展的重點工程與評估指標體系,引導各地商務部門與相關企業開展試點、促進城鄉配送專項行動計劃取得實效。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于6月聯合發布《關于公布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的通知》,明確天津、石家莊、蘇州等22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積極開展綠色貨運示范工作。公安部于10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的通知》,提出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改善城市配送車輛停靠條件等措施,破解城市配送“通行難、停靠難、裝卸難”問題。
多部委政策的落地實施,為企業發展城鄉配送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完善城鄉物流網絡節點、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撐。
3. 倉配企業擔綱供應鏈體系“鏈主”,推動倉配與供應鏈融合發展。
2018年,一大批倉配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組織的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寶供物流、招商物流、河南鮮易等企業充分發揮“鏈主”的引導輻射及供應鏈服務一體化作用,圍繞快消品、農產品、藥品、電子產品、家電家具等重點民生領域,以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單元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設、提高物流企業與上下游協同水平等為著力點,建設標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綠色化的現代供應鏈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將現代供應鏈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突出通過供應鏈體系建設,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促進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意義。廣大倉配企業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連接上下游企業的角色優勢,推動供應鏈各主體、各環節設施設備銜接、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協同共享,進而實現供應鏈提質降本增效、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
4.即時配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為行業競爭新“藍海”。
2018年,企業紛紛搶占即時配送市場,使“分鐘級配送”服務覆蓋更多地區,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樓上下單、樓下發貨”的極速物流體驗。菜鳥網絡接入400家門店作為前置倉,將“門店發貨”模式擴展至全國30多個城市;餓了么拓展蜂鳥即時配送智能調度系統“方舟”至2000個市縣;順豐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5個城市上線同城急送業務,承諾平均1小時送達;蘇寧易購發布即時配送解決方案“蘇寧秒達”,為社區居民提供30分鐘到達甚至更快的配送服務。
由于方便快捷,即時配送備受消費者追捧,服務范圍在不斷擴大,生鮮配送、外賣配送、商超配送和同城速遞等市場需求激增。可以預見,即時配送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
5. 先進技術與模式創新,支撐單日超10億級網購訂單的包裹配送。
2018年,電商快遞企業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互聯網+”戰略在電商快遞領域的轉型升級,廣泛采用大數據、無人倉等現代先進技術,進一步增強對電商發展的支撐作用。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1月11日全國電商企業全天一共產生的快遞物流訂單數量13.52億件,我國快遞進入單日訂單超10億的新時代。海量訂單產生的包裹配送,依賴于電商快遞企業倉儲配送技術設備的持續升級,自動化分揀設備、智能路由、智能機器人已成為電商快遞企業“標配”;電子面單普及,免去了快件錄單環節,同時配合自動化分揀設備,極大地提高了分揀效率;新零售實踐、大數據預測等使提前備貨、門店發貨成為支撐海量訂單的重要途徑。
6. “1號冷鏈”平臺成功落地,實現部分地區冷鏈全程化。
“1號冷鏈”平臺成功落地青海,并打通了從青海到南京的全程冷鏈,成為全國首家與商務部冷鏈監控平臺對接的省級平臺。同時,全國19家省市冷鏈相關協會與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參與冷鏈體系建設、促進冷鏈標準化評價與“1號冷鏈”平臺在全國實施,國家有關部門對五家商協會共同推動全國冷鏈體系建設、對“1號冷鏈”平臺給予了充分肯定。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的不斷加強,具備源頭質檢、全程追溯與全程溫控、存貨擔保融資等功能的冷鏈云平臺建設與發展恰逢其時。
7. “海外倉”加快布局,倉配國際化進程取得新成果。
菜鳥聯合中國航空、圓通速遞宣布,在香港國際機場啟動建設界級的物流樞紐,為全球72小時必達的物流網絡提供有力支撐;與阿聯酋航空貨運聯合宣布,在迪拜機場建設輻射亞、歐、非三大陸的eHub(數字貿易中樞),幫助包裹在中東地區進行快速中轉和分撥;京東宣布海外倉全面升級,將國際供應鏈的“點、線、網”串聯打通,縮短與全球商品的距離,現已在五大洲設立超過110多個海外倉,實現核心城市可實現隔日達;圓通收購“先達國際物流”,加快布局海外市場。
2018年6月,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常務副會長沈紹基再次當選國際倉儲與物流協會聯盟(IFWLA)輪值主席。中倉協于7月在北京召開“海外倉”建設與“國際倉聯”工作座談會,分析研判“海外倉”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目前,中倉協已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的倉儲物流協會及倉儲企業建立聯系,共同探討運用國際倉聯體系促進我國企業與相關國家倉儲物流協會及倉儲企業的合作,加快構建國際化的倉儲配送網絡。
8. 無人配送技術測試運行,推進末端配送降本增效。
京東獲準在陜西省全域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經營性活動試點,首個由機器人完成配送任務的智能配送站在長沙正式投入使用;順豐榮獲國內首張無人機航空運營(試點)許可證,可在民航局批準的試點區域內使用無人機開展配送;菜鳥公開自主研發的物流無人車路測實況影像,并透露無人駕駛技術在物流領域已經成熟;蘇寧無人重卡在上海奉賢園區成功完成測試;餓了么在上海舉行無人機商業飛行發布會,宣布獲準開辟我國第一批無人機即時配送航線,送餐無人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近年來,智能分揀機器人、無人機、無人倉等智能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物流行業中,為物流注入新的動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觸并習慣機器人帶來的智能物流便捷服務,倉儲配送智慧化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9. 普洛斯完成退市,倉儲設施市場新格局加快構建。
普洛斯(GLP)宣布從新加坡證券交易所退市,成功實現轉型發展,通過打造智慧物流生態體系驅動多層次的價值創造,通過創造性地利用技術手段和戰略投資為投資者、合作伙伴和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倉儲設施總量日趨平衡,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倉儲設施規模化發展時期已過,高端倉儲設施、專業性倉庫、末端配送網點仍存在發展空間。
10.倉庫租金和空置率實現月度發布,有利于引導與規范倉儲市場秩序。
在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指導下,“物聯云倉”自7月起每月發布《中國通用倉儲市場動態報告》,《報告》通過對物聯云倉實時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實現全國主要物流節點城市倉儲設施空置率和租金月度發布,反映我國通用倉儲市場的供需變化。
“倉庫租金”和“倉庫空置率”是國際上反映倉儲業運行情況和物流業投資趨向的兩項重要指標,對總結倉儲設施市場發展規律,預測市場發展趨勢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