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存貨(倉單)融資的可信度——記第八屆存貨融資與擔保品管理研討會“存貨資產數字化”專題
發布時間:2021-01-13 來源: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
1月12日,第八屆存貨融資與擔保品管理研討會暨青島自貿片區航貿金發展創新周,進入第二天,就“存貨資產數字化”在線進行專題研討。邀請到政策、行業和技術專家結合數字化經濟發展趨勢,就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在存貨(倉單)融資領域的應用創新開展研討;邀請到行業前沿技術服務商分享創新經驗、展示創新案例。
一、政策趨勢——大數據視野下的動產融資發展與監管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用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原主任、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原主任劉萍圍繞“大數據視野下的動產融資發展與監管”進行主題發言。劉萍表示,以數字化經濟和數字化金融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到來,目前世界各國也正在通過修法立法的方式保障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果,促進數據的可控流通。大數據發展趨勢在與傳統銀行業務對接的同時,還催生了金融場景的創新,進一步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除了網上銀行發展以外,在以存貨為主的動產融資范圍也出現了許多應用場景創新。目前存貨倉單化、倉單電子化的趨勢正在形成,下一步行業需要進一步融合大數據等技術要素,通過單據登記、公示,促進、保障權利確權、實現存貨資產數字化,促進存貨(倉單)的可信流通。面對大數據趨勢下的存貨等動產融資發展與監管,劉萍表示,首先要明確數據的資產屬性。將監管著力點向應用場景和行為脫敏方向調整。此外,需要明確數據信息使用規則,實現數據分層處理來確保核心數據、敏感數據的安全。用法律、市場機制的剛性來確保“技術向善”、“技術中立”。
二、技術趨勢——用可信倉單重構大宗商品行業的商業信用
數字倉單領域專家左楊農,圍繞“用可信倉單重構大宗商品行業的商業信用”進行了主題發言。通過對液化品倉儲領域數字倉單的多年探討和實踐,對現行法律法規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左楊農認為,完善的規制體系是倉單融資發展的基礎,資產數字技術是貨物真實存在的有效保證。簽發電子倉單,應使用第三方獨立的技術平臺,完善技術和平臺的校驗機制,并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例如由行業組織牽頭打造的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通過完善的運營機制建設,廣泛的建立對倉庫、倉儲人及倉單運營平臺的評價機制,更有利于電子倉單生態的穩定與發展。用數字技術穿透不可見屏障,實現倉單與貨物的一一對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存證優勢將倉單資產證券化,將有利于構建供應鏈環節的商業信用。
三、技術支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助力存貨(倉單)融資
中倉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廣文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助力存貨(倉單)融資”,就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與存貨(倉單)融資市場的融合及其積極作用進行介紹。李廣文表示,中倉登倉單信息登記平臺基于其在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和運營中的支點作用,結合體系建設需求和存貨(倉單)融資市場未來規范發展的需求,正在搭建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制定覆蓋存貨、倉單乃至倉儲設備等的標識注冊制度,面向行業提供標識注冊、解析、檢測、溯源等公共服務。中倉登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是結合數字化經濟對智能制造的推進,針對存貨(倉單)融資的規范發展需求和市場環境,構建的一套完善的滿足供應鏈金融屬性的存貨、資產和大宗商品的標識體系,充分應用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場景,協同多品類存貨及生產制造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四流合一,使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推進供應鏈、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四、前沿分享——技術服務商視角下的存貨(倉單)融資發展
中儲京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高嘯宇表示,大宗商品產業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藍海,并且有機會創造更大、更廣、更深層次的數字化產業,這需要行業建立基于產業本身的中臺系統,向上鏈接各行業的集中中臺系統,實現跨行業協同發展。解決當前大宗行業倉儲物流管理粗放、供應鏈金融以信用為主、貿易與物流低耦合度、現貨交易市場價格體系不成熟等方面存在的痛點,需要通過技術手段,逐步實現線下場景線上化、線上場景平臺化、平臺場景生態化,最終實現產業集中化中臺的建設。
易見天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寧表示,存貨(倉單)融資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在于動產監管存在難點。目前,存貨(倉單)融資過程中存在傳統倉儲管理方式相對不透明、難以查驗貨物狀態,貨物與倉單一致性難以驗證,貨物價格波動大、難以估價等問題。對此應當建立基于區塊鏈的實物資產數字化與動產監管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技術打造數字化可信倉庫,實現貨物的實時盤點和監控,確保貨單一致,再通過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實現以電子倉單為核心的倉單一體化和動產流通化,促進存貨(倉單)融資。
北京微分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易福華認為,加速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應該從倉庫出發,通過數據架起“貨”和“資產”之間的橋梁。特別是在工業品以及農產品的倉單融資中,應當以倉配業務場景為基礎,通過金融監管倉改造,融合傳統倉庫監管系統和供應鏈系統數據,形成產融大數據,實現對倉單的智能化監管和風險控制,以及倉單數字化、標準化交易管理。通過數據和技術的緊密結合,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深度融合,解決存貨(倉單)融資的問題,實現供應鏈金融創新。
富德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娜孜木認為,糧食農產品產業關乎國計民生,亟需通過技術的支持和改造保障農產品監管和調用。農產品監管存在貨物的真實性難判定和貨物的安全性難保障兩大難題。唯有解決在庫的農產品數量的真實性,保障倉庫的真實管理水平,并有一套完整的證據鏈條來支撐界定貨物的權屬關系,以技術賦能,為糧食產業引入技術支持的全智能監管才能真正解決上述行業痛點。
存貨融資與擔保品管理研討會始于2013年,是由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會/亞太金融論壇共同主辦的專業型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七屆,研討成果頗豐。本次研討會上同期發布的團體標準《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運營管理規范》及正式啟動的中倉登倉單信息登記平臺,是推進行業形成存貨資產數字化發展共識的重要舉措。按照慣例,部分研討成果將延伸至會后,惠及整個行業。具體內容,請關注本公眾號的后續報道。
本屆研討會開幕日及存貨資產數字化專題已上線,研討會后續還將圍繞 “存貨(倉單)法律與規制建設”、“存貨(倉單)支持性服務”和“自貿區發展”等專題進行研討,請點擊“ https://symposium.chinawrr.com/8/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