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陜西移動:著力推進“三中心”定位轉型,提升物資供應保障能力
發布時間:2022-12-13 來源: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
一、企業介紹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陜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移動”)隸屬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是集團在陜西設立的全資子公司。陜西移動注冊資本31億元,于1999年7月成立,2002年7月1日在香港、紐約成功上市。目前,陜西移動已經建成覆蓋范圍廣、通信質量高、業務品種豐富、服務水平一流的移動通信網絡。公司客戶規模、網絡規模、服務水平、品牌價值等綜合實力指標均在陜西通信行業名列前茅。陜西移動與陜西省各級政府單位在網絡基礎設施、大數據與云計算、“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設絲路網絡工程、智聯三秦工程、云端陜西工程、寬帶鄉村工程、數字賦能工程,助力陜西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
集團在全國建設大區庫和省庫兩級集中倉儲物流體系,分別建設了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和西北五個大區物流中心。陜西移動負責西北大區物流中心的運營和管理,服務范圍包括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6個省區,提供通信建設類物資的集中調度供應,同時西北大區物流中心與陜西移動省物流中心同址合署辦公,負責陜西移動全省通信建設物資的集中倉儲和配送管理。
集團西北大區物流中心自2013年正式投產,累計周轉物資超過100億元,通過VOI庫存管理模式(供應商擁有庫存),深入推進西北大區物流中心“三中心”——通用物資供應中心、緊要物資備份中心和多級融合協同中心職能定位轉型,提升物資供應保障能力,實現集團與供應商的高效協同,促進通信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案例內容
通過集中物流、統籌運營,有效牽引各省公司快速構建省內物流供應體系,大區物流中心有效平抑了各省需求的波動,保障通信物資的順暢供應。但隨著各省公司物流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各省公司自行開展物資倉儲物流執行的能力顯著提升,大區統籌運營優勢在逐步減弱。集團要求大區運營要順應公司當前戰略發展變化,圍繞創世界一流企業、做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主力軍的目標,結合集團在新形勢下的業務定位,客觀分析國際國內形勢下供應鏈發展現狀以及各省公司物流管理水平的變化,對大區現有的運作模式進行優化調整,提出大區物流“三中心”定位轉型,即構建通用物資供應中心、緊要物資備份中心和多級融合協同中心。
陜西移動按照集團“轉模式、調結構、降總量、提效率”的戰略規劃,切實強化降本增效,融合信息化發展,結合西北大區運營工作實際,穩步推進大區“三中心”定位轉型,著力提升通用物資供應能力、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和多級融合協同中心運營能力,充分發揮大區實體價值;強化大區實體入庫物資的質量管理,深化大區與各省公司的協同運營,積極落實運營整改,不斷提升大區運營價值。
(一) 鞏固提升通用物資輔助供應能力
1.做大VOI庫存管理體量,強化大區物資實體供應能力
西北大區始終將提升大區實體供貨體量,為陜西、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公司提供更高質量的實體供應服務作為發揮大區運營價值的首要任務。通過大區物資運費減免政策的引導,進一步拓展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公司通過大區實體方式進行對光纜、光纜交接箱、光纜接頭盒、光纖配線架等物資的領用,節約省公司運費。2021年,西北大區為陜西、新疆、甘肅、寧夏和青海等省公司供應物資包括普通光纜、帶狀光纜、光纜接頭盒、光分路器、光纜分纖箱、饋線、配線架、光纜交接箱等10大類,實體流轉占比超過73%,流轉物資金額超過4.75億元。
2.開展主動需求預測,提高物資供應安全性
通過歷史領用數據建立需求數據模型,發現需求與實際使用的偏差,對存在較大偏差的需求進行修正,為大區備貨提供良好支撐。
建立常態化的主動備貨機制,隨時響應物資需求。變“以省公司需求計劃為依據”的備貨模式為“大區庫主動預測主動發起”的動態備貨機制,提升大區庫備貨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如圖1、圖2所示。
圖1 “以省公司需求計劃為依據”的備貨模式
圖2 “大區庫主動預測主動發起”的動態備貨機制
大區庫根據主動預測或需求匯總結果,建立大區補貨模型,指導補貨計劃和補貨批次的制定。供應商根據補貨計劃進行備貨,并把物資配送至大區庫,各省市公司根據自身需求占用物資并按時領用,各省公司定期根據領用物資量與供應商進行結算,提升供應商與大區庫的協同水平。
3.聯合新疆公司,開展份額共享協同管控
集團集中采購管理流程規范中,采購份額是直接分配到省公司,由省公司負責采購份額執行和管理。由于省公司采購份額執行與大區VOI儲備庫存信息的不對稱,會發生大區庫存儲備有A供應商的物資,省公司卻采購了B供應商的物資。西北大區聯合新疆公司,深入開展大區與省公司物資采購份額協同,省公司采購份額移交給西北大區代為執行,西北大區根據省公司采購份額,靈活進庫存儲備和采購分配,實現大區庫存快速周轉、省公司需求快速響應,推進大區與省公司融合運營,如圖3所示。
圖3 西北大區物流中心份額共享協同流程
與此同時,建立從需求協同、采購協同、領用協同、配送協同、結算協同的全流程協同規范。①需求協同,通過新疆公司歷史領用數據建立需求預測模型,制定庫存上下限值,對存在較大偏差的需求進行修正,確保預測數據的合理性。②采購協同,新疆公司光纜物資采購份額由西北大區代管,西北大區根據份額執行情況,按照時間進度,對各供應商份額進行靈活分配,實現大區備貨物資的快速周轉,防止發生滯庫。③領用協同,西北大區指導新疆公司推進“以領代訂”,以領用單數據為基礎,生成采購訂單。④配送協同,西北大區建立配送信息通報機制,對新疆公司的物資配送任務進行每日通報,加快配送和到貨信息的傳遞,確保新疆公司掌握發運信息,提前做好到貨接收準備。⑤結算協同,西北大區結合SCM系統調度數據,定期向新疆公司核發大區領用結算核對單,新疆公司以核對單為依據,向供應商完成到貨付款。
(二) 逐步搭建緊要物資備份供應能力
1.建立西北大區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提高應急響應能力
為滿足新疆公司維穩需求,在西北大區實體管控目錄的基礎上,針對新疆公司特殊維穩需求,建立西北大區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明確大區應急物資的儲備范圍、儲備規模、儲備時限、供應要求等管控標準,確保大區儲備應急物資能夠真正發揮應急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西北大區物流中心應急物資儲備目錄
西北大區專門在與新疆公司光纜采購份額協同運營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拓展份額協同范圍,計劃將光纜交接箱、光纜接頭盒也納入份額協同管控,提高西北大區應急物資的儲備能力和管控能力。西北大區向新疆公司承諾服務時效,應急物資可在接到需求后2日內完成發貨、5日內送達新疆公司省庫。2021年,西北大區向新疆公司通過實體供應普通光纜112799皮長公里、饋線181公里,物資金額超過1.39億元。通過大區中心實體庫存供應的物資,可以減免供應商到大區中心之間的運費,為新疆公司節約運費130萬元。
2021年7月24日,鄭州發生洪澇災害,按照集團統一部署,緊急了解河南公司物資需求,西北大區即刻成立應急保障小組,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籌備河南公司搶險救災物資,開展跨區應急供應。7月25日,西北大區一次性向河南公司發送光纜物資2805皮長公里,物資金額約為500萬元。
圖4 西北大區物流中心應急物資供應
2.提升質量檢測能力,應對潛在質量風險
按照集團質量管理“品質護航”行動部署與“網格化”檢測深化要求,陜西移動建設質量檢測實驗室,穩步提升西北大區質量檢測能力,抵御潛在質量風險。在大區現場配合支撐質量管理“四位一體”體系,開展大區檢測、到貨檢測、飛行檢測等手段提前把關物資質量,大區實體儲備物資為經檢測質量合格的物資,減少省公司收貨的重復檢測工作量。
質量檢測實驗室具備配置查驗、抽樣自檢、第三方測試送檢和省內飛行檢測等能力。目前可以完成檢測22類一級集采重點產品、二采可檢測產品12類。配置查驗和自檢方面,已全部涵蓋了大區實體物資的檢測需求,如圖5所示。按到貨批次抽取產品到實驗室用檢測儀器進行各類指標檢測。自檢涉及通信物資8類:光纜、天線(除TD天線外)、無源器件、饋線、饋線連接器、分纖箱、光交箱、軟跳纖。2021年,累計開展1504批次到貨驗貨,隨機抽檢320批次,應用“云抽檢”設備46次,收集 334個“質量隨手評”問題工單,問題解決率100%,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批次均按合同追責,有力保障公司通信網絡建設及市場拓展。
圖5 西北大區物流中心質量檢測設備
(三) 持續增強多級融合,協同供應能力
1.大區庫—省庫協同運營,提高周轉效率
發揮大區庫—省庫同址優勢,對新納入大區管控的小型化PTN、天線、無源器件等物資進行大區VOI實體儲備管控,降低陜西移動省庫庫存量,發揮大區運營價值。通過梳理大區—省庫實體協同對接流程,通過供應鏈系統“以領代訂”集成管控,明確融合協同運營流程,實現從物資需求、大區補貨、省公司領用、大區調度、省公司訂單下達、物資到貨接收的全流程銜接管控,大區庫存與省庫庫存動態協同平衡,實現以大區VOI儲備,省庫庫存快速響應需求的高效協同運營,發揮大區運營價值,如圖6所示。
圖6 融合協同運營流程
2.完善產品化庫存管理機制
拓寬VOI模式在省庫產品化物資的應用范圍,強化安全庫存管理,并推進全省庫存聯動管理,形成科學化和精細化的庫存控制策略,實現庫存成本控制和服務響應水平的平衡。
推行基于內外部協同(省公司、地市公司、供應商)的產品化庫存策略。推行省公司、地市公司和供應商的內外部協同機制,通過分批補貨和省市調撥機制對庫存進行有效管控,實現庫存與需求、采購、供應商協同的產品化庫存管理策略。
推進省內VOI管理模式應用。產品化管理物資因實施批量采購,常因需求預測不準確導致庫存偏高,為降低全省庫存水平,實施集約化運營,在省內推進VOI管理模式的應用,加強與供應商的協同。
三、主要創新點
(一)做強VOI庫存管理,提高物資周轉效率
西北大區通過VOI庫存管理,強化大區—省—供應商的協同運營,在物資所有權仍屬于供應商的情況下,提高集團對物資的管控效率,實現集團所需物資的快速響應,同時降低了供應商的存儲壓力。西北大區物流中心在供應鏈條中起到了平抑需求波動,實現從需求端到供應端的全面收益,促進了通信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二)建立大區—省份額共享機制,有效發揮大區戰略意義
西北大區建立了大區—省份額共享機制,該機制有效提升了大區集中存儲、緊急供應的戰略意義。
(1)提前備貨,解決信息不對稱矛盾。通過大區—省份額共享機制,省公司每月18日將供應商份額比例信息上報大區,降低省公司需求計劃不準確對大區備貨的影響,解決了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管理矛盾。
(2)及時補貨,減少供應風險。大區根據省公司所提供的供應商份額比例信息,進行安全庫存比例調整,并監控庫存水平,及時補貨,減少物資供應的風險。
四、取得成效
(一)內部協同管理更加規范高效
通過制定產品化采購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以規范化文件形式明確對各部門、各環節協同管理的標準要求和規范操作指引。加強內部計劃部、網絡部、工程部、采購部、各市公司等部門的協同管理,構建一流的供應鏈協同管理體系。
(二)全省庫存水平大幅下降
通過提升大區三中心職能服務能力,推進大區—省融合協同管理,全省庫存量下降明顯,全省庫存總量從4.4億元下降到3.46億元,下降幅度超過21.3%,全年節約資金占用成本超過45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隨著庫存量的下降,倉庫數量和面積也同步下降,取消地市租賃倉庫1個,年度節約庫存租金80萬元。
(三)物資供應效率快速提升
通過公司內外部的協同管理,形成了“大區庫—省庫—市庫”的多級倉儲體系,一體化物資的響應及時率得到明顯提升,物資需求響應率從95%提升到98.6%,有效發揮一體化協同供貨效應,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強化省公司對全網物資的集中管控能力,實現全網物資供應情況在省公司層面的可見、可控、可管,實現一體化協同供應集中運營管理價值。